浙江绍兴印山大墓最近完成发掘工作,这个规模堪与陕西秦公陵墓媲美的古墓经专家认定系越国王陵。这一消息震动了考古界。
6月23日,记者来到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已从野外发掘转到室内资料整理的该所所长刘军和考古室主任陈元甫向记者介绍了发掘过程。
1996年4月5日,刘军率该所学术委员会成员到绍兴调查一文物被盗情况,顺道看了印山大墓。
据陈元甫介绍,印山大墓发现于70年代末,该墓坐落在绍兴县兰亭镇木栅村南的印山之巅。《越绝书》曾有关于“木客大冢”的记载。印山大墓东西长350米,南北宽300米,高约25米,系人工堆筑而成,与记载中的“木客大冢”颇为相似。
此后,绍兴县将印山列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重点保护单位也成了盗墓者重点注视的对象。当“顺道来看看”的浙江省考古所的专家们登上印山时,他们大吃一惊:满地狼藉,堆满盗挖出来的青膏泥,杂有木碳及椁木碎片,3个盗洞呈一字型排列,各长1.5米,宽60—70公分,东西两个各深7—8米,中间一个深15米。
不好,印山大墓被盗了!
原定的调查立即停止,省考古所在绍兴召开紧急会议,并马上向省文物局报告。
4月6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毛昭晰、省文物局副局长陈文锦等有关领导、考古专家一行30多人赶赴绍兴现场。绍兴县文保所所长梁志明腰系绳索沿最深的盗洞下至15米处,发现数根大木头,显然,盗墓者已进入墓室。鉴于印山大墓被盗严重,立即进行抢救性发掘已非常必要,省文物局领导立即向国家文物局汇报,并获准国家文物局同意进行抢救性发掘的批示。
8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经过修改的关于印山大墓的发掘方案。随之省文物局成立了印山大墓发掘工作领导小组,由文物局副局长陈文锦任组长;绍兴县也成立了由副县长为组长的绍兴县印山大墓发掘工作领导小组。
8月下旬考古队进场。9月1日,印山大墓发掘工作揭开了序幕。
浙江省文物工作者一直注视着印山大墓。大墓的主人是谁?不少人认为应是勾践父亲允常,若如此,则印山大墓应该是“木客大冢”。据《越绝书》记载,“木客大冢者,勾践父允常冢也”。浙江省的文物工作者多年来曾孜孜以求,寻访“木客大冢”,而印山大墓确与记载中的“木客大冢”颇为相似。印山系人工堆积而成,占地10多万平方米,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堪称国家级工程;印山四周有保存完好的“隍壕”,4条壕沟非常规则地布列长方形的墓坑四周,“隍壕”沿展达百米许。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到现场考察时说,按古代墓葬制度,只有在王陵周围才允许挖掘“隍壕”。显然,能够在“隍壕”的护卫中安寝者,其身份决非常人。
发掘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印山大墓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岩坑木椁墓,墓上建有巨大的封土墩,大墓墓坑全部从山顶岩层中向下挖凿而成,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南面坑壁曾经坍塌,坑口长46米,最宽处19米,最狭处14米。经1996年9月至次年1月5个月发掘,共清理上万立方米的墓葬封土和墓道填土,露出14米深坑。墓道在墓坑东壁正中,与墓坑连接共同构成甲字形的平面布局,墓道全长54米。
1997年3月开始后的4个月中,墓坑内2万余方土被清理掉,终于,中国南方最大的古墓露出了真实的面目:墓室用巨大的长方形木构筑而成,形制为狭长条两面坡,横断面为三角形,现存结构大体完整,其构筑方法是,先用长方木横向平铺出墓室底面,再在底面两边用长方木紧密排列互相斜撑而成,却不用榫卯结构,顶部压盖大体呈半圆形的厚木。墓室内长33.4米,外长34.8米,内底宽4.9米,外底宽6.7米,现存室内高度4.7米,复原高度在5.6米,内分前、中、后三室,各室间设有门槛,门槛上方有门梁,据分析,原先在门槛与门梁之间设有木板隔墙。构筑墓室的底木,两侧斜撑木加工极为平直,构筑十分整齐合缝,室内壁面与底面均很平整,展示了当时高超的木材加工技术和构筑技术。室内三面木壁均刷油漆,墓室内局部地方至今漆面平整如镜。每根斜撑木外侧均挖凿有5组牛鼻式孔,以便搬运时可用来穿绳。
中室是墓室的主室,室内置一大型独木棺,独木棺系用一巨大原木剖成两半挖空而成,半为棺材半作盖,棺长6.04米,宽1.12米,内高0.4米,内外油漆,出土时,棺盖已被打破,棺内尸骨无存。
陈元甫介绍说,此墓不但规模宏大,墓室豪华,而且填筑十分讲究,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防腐措施非常科学严密。在构筑墓室之前,先将整个巨大的坑底全部铺上一层1.65米厚的木炭,墓室建成后,又先在其外包护140层左右的树皮,树皮外再填筑1米左右厚的木炭,然后整个墓坑再全部用不透水的青膏泥分层填筑,最外面才是高达10余米的巨大封土墩。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么大的王陵,墓内文物却寥寥无几。发掘中发现有7个汉代以前的盗洞,墓内随葬品早被洗劫一空,并未发现人们期待的兵器、乐器、饮器以及青铜器。但此次发掘还是出土了残留的40余件文物,其中用于压席子的玉镇19件,此外还有石剑、玉镞、龙首形玉部件、长方形的玉饰、微型玉管珠、漆木杖、残漆木器。这些文物制作精美,玉器大多刻有精美的卷云状花纹,龙首形玉部件很可能是杖首,微型玉管珠分别呈白色和黑色,其大小仅米粒的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只有借助放大镜才可观察到两者都有穿孔。这些精美的遗物应为墓主的服饰品。此外,中室底面还铺垫着十分精细的竹席,前室和后室均有残存破碎的泥质陶器,后室还发现石环一件和漆木器腐朽后的漆皮痕迹。此外,在青膏泥填土中还出土1件青铜铎和2件木质夯具,青铜铎不但铎体完好无损,而且木柄和木舌也完整地保留下来,据专家介绍,保存如此好的青铜铎还是首次发现。
印山大墓虽然文物不多,但专家们认为,大墓本身就是个大文物。
沉睡了2500年的印山大墓终于重见天日,越国灿烂的文化得以再现。